4月26日下午,应药学院与科研处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於光教授莅临我校,在枫林校区图书馆迎宾厅做了题为《有机光电基础科学问题-热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校长徐景坤教授主持,报告吸引了全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学生到场聆听学习。
马於光教授首先介绍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在未来5-10年间变革性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器件,为我国在下一代信息、能源领域的引领与超越并奠定科学与技术基础。同时,也肯定了我校徐景坤教授团队在有机热电材料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马老师将研究方向定位为前瞻性基础研究与目标导向应用基础研究的融汇结合,即材料与器件并重、基础与应用并重。其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与器件;2.有机/聚合物光伏材料与器件;3.光纤及玻璃材料与激光器件;4.生物光电及成像诊疗。值得注意的是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优点主要包含:1.质量轻、弹性好、易加工、且资源丰富;2.具有丰富的电子能带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分子设计、来改变分子的电性质;3.具有本征的低热导率(0.08---0.6 W m-1 K-1);4.既具有塑料的特性,又有金属或半导体的电子性质。详细的介绍了有机半导体热电材料需要利用多局域电热输运效应:如宽频声子散射效应、电子共振态效应、界面声子散射效应、电子能带收敛效应等多局域效应来实现热电性能的更大突破。有机材料必须提高自己的硬实力-有机材料必须在性能够上超越无机半体,从能实现其真正的应用。
报告结束后,马於光教授对师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和交流。马老师十分肯定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今已有8名硕士毕业生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其中已经毕业3名),同时也表示继续欢迎优秀毕业生能够选择华南理工大学深造。
马於光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吉林大学高分子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8年晋升教授),1995年,1997年两次到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化学研究,1999-2000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访问研究,2012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作为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
主要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围绕“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体系结构(化学、聚集态、电子)-性能(发光、激光、载流子迁移)关系”,发展了多种新概念材料体系、光物理过程的新认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重要学术贡献包括:(1)提出并论述了利用磷光材料提高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原理,开拓了一类大幅度增加器件效率的材料体系;(2)提出“杂化激发态”(HLCT)、“热激子”等发光材料设计新概念,推动新一代电致发光材料发展;(3)发现了被命名为X-聚集的发光效率最高的分子排布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光材料领域的聚集猝灭荧光的问题;(4)发明有机发光薄膜的电聚合方法,实现高效率、简易化、图案化薄膜与器件,改变传统器件制备工艺。在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4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10500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第一完成人),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第一完成人)。培养的研究生活跃在欧美日等一流实验室,并有多人在国内著名高校及研究所科研第一线工作。